【实用】语文教案模板8篇
作为一名教职工,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,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:
1、学习《出塞》,理解古诗的含义,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2、有感情地朗读古诗。
教学重点、难点:
1、了解古诗的意境,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2、有感情的朗读古诗,背诵古诗,默写古诗。
时间:1课时
教学过程:
一、出示课题,导入新课。
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,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。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《出塞》。揭题《出塞》。
二、检查预习情况,介绍作者。
1、师生共同介绍作者:王昌龄(698—756),字少伯,唐代诗人。京兆长安人(今陕西西安人。)他擅长写边塞诗。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。
2、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。
关——关塞。
但使——只要。
龙城——地名,又称卢龙城。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。
飞将——指汉代名将李广。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。英勇善战,匈奴称他为“飞将军”。
不教——不让,不使。
胡马——胡人的兵马。胡,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。
度阴山——度,指越过。银山,指阴山山脉,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。
三、学习古诗(看视频,屏幕出示《出塞》全文字幕)
(1)自由读:结合课后注释,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。
(2)互助学习: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,不懂的地方请同学、老师帮助。
(3)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。
“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”这句诗的意思是: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,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。
“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: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,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。
四、再读古诗,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。
1、同学之间互相读。
2、互相交流,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。
《出塞》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,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。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。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,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,盼望出现良将,驱逐敌人,保住边疆。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。
五、指导朗读
六、背诵古诗
1、自己读一读,试着背一背。
2、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。
语文教案 篇2一、单元主题及单元概述
本教学内容源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,本单元是围绕“纪念日”展开综合性语文学习的开放单元。纪念日凝聚了多少人改造自然、改造社会的进程。开展纪念日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。教材以五月为例,列举了各种纪念日,有政治方面的,有社会生活方面的,有生产、科研方面的,有环境保护方面的,有文化艺术体育方面的,有属于伟人名人的,也有属于大众的……教材57页下面丁丁、冬冬的对话,还将学生关注的对象,引到自己家庭和自己生活的环境中。
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开展纪念活动,要求全体学生全程参与,充分发动学生,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力。以学生为主体,教师巧妙创设情景,各个教学阶段中,尽可能多给学生创造相互对话的机会,使纪念日活动开展得深入人心,切实起到纪念的作用。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得到锻炼,提升语文的综合能力。
课前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(如上网、查阅图书、请教别人等)收集有关纪念日的资料。课堂上让学生围绕“你知道关于纪念日的哪些知识?”谈收获、提问题,进行交流。然后引导学生立足实际畅谈视野中独特的纪念日,对日历下方的“空白”进行补充,扩展纪念日的范围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临近纪念日纪念活动,制定计划、开展活动、排演节目。其中主题的确定、计划的制定可在课内完成,开展活动、排练节目可在课外完成,教师应给予指导。并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进一步整理,让纪念活动有所连续,有所落实。最后学生以日记、作文、纪念日历、学生演示文稿、学生网站等形式记下这次活动,锻炼学生的组织创新能力,合作实践能力。
二、单元学习目标
1.搜集有关纪念日的资料,让学生认识并了解重大的纪念日,利用教材留白,畅谈学生视野中独特的纪念日,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。
2.识记纪念日的时间,交流不同纪念日的来历及特定含义,提升对祖国、人民及社会生活的热爱,激发强烈的纪念意识。
3.开展临近纪念日的纪念活动,燃起学生纪念的热情,形成纪念氛围,锻炼学生的组织创新能力,合作实践能力。
三、课程框架问题
(一)我的基本问题:该如何理解“开展纪念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? ”
(二)我的单元问题:关于纪念日,你了解多少呢?
(三)我的内容问题:
1.开展纪念活动有什么意义?
2.你都知道那些纪念日?
3.五月都有哪些纪念日?是怎样的来历?有什么意义?人们以什么方式去纪念呢?
4.你还知道那些纪念日?(家庭、班级、学校……国家)
5.这么多有意义的纪念日,你最喜欢哪个呢?为什么?
6.我们选择一个喜欢的节日来开展一次纪念活动,好吗?
7.这次纪念活动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我们把它写下来,好吗?
四、涉及的学科领域
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品德与生活(社会)、历史、地理、音乐、美术、信息技术教育、研究性学习、社会实践等学科领域,活动范围深而广。
五、所依据的课程标准
(一)综合性学习
1.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,利用图书馆、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。
2.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,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,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。
3.初步了解查找资料、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。
4.搜集资料,调查访问,相互讨论,能用文字、图表、图画、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。
(二)积极倡导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。
(三)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,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,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,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、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,提高学习效率,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。
六、教学和学习过程
……此处隐藏7395个字……默地在跟读。他做到了“眼到、耳到,口到”,他很会学习。)④谁愿意再来读读?(再指名朗读,评价:好习惯要学以致用,很多同学都学到了。)问:你吟后有什么感觉?
⑤如果带着自己的一些体会来读,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棒!
谁也愿意来试试?再让一些学生吟诗,谈感受。适时点评。
点评语如:你不但说出了自己的体会,而且在读诗时带着表情,真不错!
同学们,我们在学古诗时,不仅要吟,还要用心地诵,(板书:诵)做到边吟诵边记忆,这才叫会学习。
⑦自己用心读读,能记下了吗?再抽诵。
⑧齐诵古诗
三、细读古诗
古诗光吟诵行吗?你还想干什么?(引导学生说怎么学古诗)
对,还需了解意思,这叫“解意”。(板书:解意)
A第一环节:整体感知
1、把自己当作诗人,一行一行地读,一行一行地想,看能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?(轻轻地读,然后细细地想一想)
2、这位同学很好,自己自言自语地把这首诗的意思一行一行地说一说,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。你说得对不对等会再说,但是你要自言自语。
3、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?用“我怎么样”的句式说说这四行诗句。
4、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?认为自己读得懂的请举手,我来看看。不一定要读得很准确,这首诗大体的意思我懂的就举手,越来越多的手举起来了。读得懂吗?好,手放下。
5、好的,一部分同学可能还没有把握,老师提三个问题好不好?如果你都能回答出来,证明你真读懂了。
B第二环节:细读深究
6、第一个问题:诗的题目叫《夜雪》——晚上下雪,懂吗?那我问你:晚上外面下雪,诗人在哪里?他干什么?从这首诗找到答案,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,说的时候要有理有据。他在哪里,说准确了。
7、学生交流,引导说话。(抓“衾枕”一词)
(“已”,这是“已经”的“已”,忽然之间,诗人很惊讶地发现盖的这个被子和枕头忽然变冷了。所以第一个问题如果你读得懂,你会发现诗人正在床上睡觉,明白了吗?)
8、第二个问题。诗人既然睡在自己的被窝里面,他又没起床,外面下雪,他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?一行一行地读一读,你能不能找到依据?每个同学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,这个地方就是讲外面下雪了。读书、读诗要越读越聪明。
9、学生交流:(用上“我是从……中看出来的。”)要点如下
①老师手指“见”,这雪映照在窗户上,看到这窗户是亮的。所以这里是什么字啊?“见”,看到了对吗?他通过视觉发现下雪了。这是第一处,读得好。还有吗?(板书:视觉)
②从“时闻折竹声”的“闻”字看出。这是听觉。
竹子一般都是很有韧性的,要很重的东西压着才会断。现在应该是冬天,冬天的时候,雪越积越厚,才会把竹子压断的。(板书:听觉)好,现在能发现的同学是会读书的。
(难点是启引学生从一、三行中体会)
③从“已讶衾枕冷”的“冷”字,这是触觉。(板书:触觉)
一般的情况下,如果不下雪,被窝里面睡到天亮都是温暖的。但突然之间下了一场雪,被窝就冷了。这个“冷”是什么?这是人的一种触觉,脸接触到了枕头,身体接触到被子觉得冷。一个“冷”感觉到下雪,还有吗?
④从“夜深知雪重”的“知”看出来,这是诗人的判断,是一种知觉。(板书:知觉)
10、小结并齐读古诗:
你看,每一行诗中都能看出外面在下雪。茫茫的黑夜里下起了雪,我们一起读一读。
11、拓展: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诗句?
(《江雪》《别董大》《绝句》《白雪送武判官归京》等)
12、学习表达方式
问:诗人有没有直接写外面黑夜里面的雪下得怎么样?雪花飘飘,是什么样子的,有没有描写?他是怎么写的?和我们一般人写的雪有没有不同?
这叫侧面描写,(板书:侧面描写)就是借用其他的事物来写这个雪。他是通过自己的触觉、视觉、知觉、听觉来写出外面下的是一场雪。
13、再次齐读古诗。
14、问题三:这是一场小雪还是一场大雪?每一行当中都要找依据,你找得到依据吗?
15、学生交流,要点如下:(依学生交流圈画下列字)
①“讶”
②“明”是不是雪落在窗户上?(应该是白茫茫一片,才会明亮。)
③“重”为什么用“重”字?比较“飘、大”,体会雪之大。
理由如下:堆积故重;
前后联系,更重要与下句“折竹”呼应,与上句“讶”呼应,冷气重,都冻醒了。
④“时”折断一根竹子吗?可见是大雪。(朗读,读出雪之大)
16、小结:好,刚才我们通过“讶”、“明”、“重”、“时”这些词感受到这是一场大雪,所以我们说古诗当中每一个字它都能传达出一层意思,都能表达一种感情,也能营造一种意境。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,注意把这些圈出来的字体会一下,你的朗读感觉就会不一样。好,大家自己练习读一读。
四、再读悟境
过渡:吟诵了,解意了,你还想做什么?(板书:悟境)
“悟境”就是要用我心感受古诗呈现的意境、诗人的心境。
1、学生轻声吟诵古诗,边读边想象画面,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?听到了什么?
2、学生交流: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夜雪给你的感觉?
①指名学生交流:先交流感觉再读诗,读出自己交流的感觉。(2-3名)
②再指名学生先读,让大家猜猜什么感觉。
(板书:冷、大、重、美、静反衬)
3、诗人很厉害,短短的20字的小诗,融入诸多感受,我们同学更厉害,读出了许多体会,齐读古诗。(依学生回答的感觉指导朗读)
4、闭上眼睛,现在把自己想像成诗人,躺在床上,头枕着枕头,身盖着被子,睡到半夜突然之间被冻醒了。一看到窗户亮起来了,是不是天亮了?耳边不时传来竹枝折断的声音……这个情景想象一下,下面我们自己轻声地来吟诵一下,好吗?不看这首诗,“夜雪”——把自己作为诗人,齐。生齐声吟诵。
五、积累古诗
你还想做什么?(了解诗人,积累古诗)
1、猜猜这首诗是谁写的?提示: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?他的诗通俗易懂,老人小孩都读得懂,但是又很有情趣,很有意境。(板书:白居易)
2、学到这里,你觉得还可以做什么?(板书:积累)主要指“背”和“写”。
会背吗?(看好诗文,再次齐背一遍)
会写吗?(学生打开自备本,书写)
3、教师巡视指导
写完了要检查,这是一个好习惯。
4、再依自己所默写的古诗齐读。
六、总结延伸,布置作业
1、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
如果让你学习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,你该自么学习呢?
2、作业
①再读白居易的诗,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。
②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,写写你眼中的雪,到时我们再交流。